4008055991
<

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服务支持 > 常见问题

日期主题

  • 2014-04-01全通网阅系统的答题卡用纸有什么要求?
           为确保答卷扫描识别的准确率,理论上应尽可能保证考生答题后的答卷卷面整齐清洁,防止因纸张过薄而被考生的铅笔戳穿,因此,网上阅卷的答题卡用纸最好能满足如下要求:

           1、70克以上白纸,大型且重要性高的考试建议使用80克以上;

           2、纸张表面应洁白、平整而且没有明显的黑点、黑块或粉末;

           3、对纸张规格没限制,但最好是使用A3、A4、A5等标准纸张。
  • 2014-03-25全通网阅系统的答题卡制作要注意什么?

            答题卡制作除了应保证纸张厚薄、纸张质量和规格大小等要符合要求外,其制作过程的要求同样重要。以下是需要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的事项:

            一、检查印刷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进行必要护养,以确保设备能正常工作;

            二、选用合格的印刷油墨,以确保印刷效果符合网上阅卷使用要求;

            三、印刷的字体颜色既不要太深,以免发生答卷穿透现象,也不能太浅,以免影响识别效果。

  • 2014-08-20利用互联网实现网上阅卷的效益分析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各类公办学校及民办学校都非常积极地在不同地区的同一层次学校中,以联考学校名义组成各种“学校联盟”,每年(甚至每学期)都会以各自的方式举行次数不等的统考、统测、统阅与统评(统一评价),以实现联盟学校之间考试的统一命题、统一评分及统一评价基准的目的。通过这一举措,各联盟学校普遍反映整体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效非常显著。

            为实现统一命题、统一评分及统一评价基准的目的,各“联盟”学校通常采用“轮流做庄”的方式定期集中各联盟学校的老师在“庄家”学校进行集中评卷与质量分析。如此一来,不但教师们需受出差带来的舟车劳顿之苦,而且庞大的差旅费用支出也令联盟学校的领导们头痛。但自2006年广州全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基于互联网设计的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后,采用该系统实现跨地区联考阅卷的学校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因为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联盟学校统考的网上阅卷与质量分析,不但解决了集中人工阅卷存在的教师奔波劳累和庞大差旅费支出问题,更重要的是阅卷的质量、效率与分析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以下介绍的是利用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联考阅卷及“回家改卷”的基本要求、实现方法及其对促进教学工作模式变革的积极意义。

    一“互联网阅卷”的基本要求

            自1999年广西高考率先实行网上阅卷到现在90%以上省市的高考、中考普遍采用,大家对网上阅卷的概念并不陌生。然而,由于设计原理、应用范围及使用要求的不同,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就以大家普遍熟悉的高考网上阅卷系统为例,它所需要的答卷纸张必须在120克以上,且要精致印刷;高速扫描仪需要采用价值数十万的专用设备才能确保准确;支撑系统运行的网络必须是带宽在百兆甚至千兆以上的专网。如此要求,对普通学校甚至教育局而言也是望尘莫及的。

            那么,学校或教育局考试使用的网上阅卷系统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阅卷又还有没有其它的要求?

            从用户的经济承受力和功能需求上看,学校或教育局使用的网上阅卷系统必须满足产品化程度高、使用操作简单、阅卷结果准确、建设投资及使用成本低及分析评价功能满足教学诊断与针对性教学需求等要求。

            除以上所述外,各学校或教育局要实现真正的互联网阅卷,还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系统结构要求。满足互联网阅卷需要的网上阅卷系统必须是B/S(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系统,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是不可能实现的。

            2.网络带宽要求。B/S结构系统是实现互联网阅卷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阅卷,要么是互联网带宽必须满足网上阅卷系统的要求,要么就是网上阅卷系统的答卷图片容量符合互联网快速传输的条件。

            众所周知,目前的互联网(如个人申请的电信宽带网络)网速通常在50K/S内(绝大部分还只有20K/S-40K/S),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远程阅卷,如果互联网带宽难以满足要求(受运营商及价格的限制),那么在确保扫描识别准确的前提下,考生答卷的图像容量(含采用图象切割技术处理后的题目或题组图片容量)必须符合互联网快速传输的条件,否则将无法进行互联网阅卷(注:利用现有互联网进行网上阅卷的A4答卷扫描图象容量应小于50K,A3答卷扫描图像容量应小于100K)。

    二“互联网阅卷”的实现方法

            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满足互联网阅卷所需的技术及功能条件下,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师“回家改卷”与跨地区联考远程阅卷目标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回家改卷”的实现方法

            考试完成后,只要将扫描后的答卷图像放置于校园网服务器(最好设置一个评卷专用服务器),系统管理员按照各科的工作分工及安排分配好评卷教师的评卷任务,评卷教师即可在学校内外任何网络畅通的地方(包括家里)使用自己的帐号/密码登录系统进行网上评卷工作。

            2.跨地区联考远程阅卷的实现方法

            如果是跨地区的学校间联考,各学校可先将考生答卷扫描到服务器或扫描专用电脑上,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将扫描后的答卷图像传送至指定学校的服务器,并由承担学校将各学校的考生答卷整合在一起,最后通过互联网向联盟学校发布。

            与教师“回家改卷”的实现方式相似,当系统管理员按照联考阅卷的工作分工及安排给各校老师分配好评卷任务后,各联盟学校的评卷教师即可通过互联网在本校,甚至是任何网络畅通的地方使用自己的帐号/密码登录系统进行网上评卷工作。

            对跨地区联考的远程网上阅卷,各联盟学校评卷教师的评卷工作分配,既可以大集中混合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按分科目的形式进行(不同学校阅不同的科目),或以题目或题组的方式分工(不同学校阅不同的题目)。它不但具有灵活方便及有利于统一评分标准的优势,而且还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影响评卷质量的人为现象发生,是一个非常高效且极具推广价值的网上阅卷方式。

            福建的平潭一中、福清一中、长乐一中、连江一中、永泰一中、闽侯一中;湖南的岳阳一中、澧县一中、石门一中;浙江的学军中学、慈溪一中、金华一中等学校均采用过互联网远程阅卷方式实现跨地区的联考阅卷,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互联网阅卷”的积极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见,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网上阅卷,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效率方面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经济意义

            以跨地区联盟学校的统考、统测为例,如果学校规模在3000人左右,每一年级的教师人数在60人左右,那么利用互联网远程阅卷比传统的集中人工阅卷每次可节省的差旅费用2万元以上。因为按照每次统考阅卷,每个教师出差2天,住宿1晚计算,人均差旅费用(含补贴)在400元上下。如果一年进行4次的统考、统阅,仅差旅费就可以节省近10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学校而言,这是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

            2. 效率意义

            由于教师无需出差即可进行跨地区联考的统一阅卷,且评卷工作在考试完成2-3小时内即可进行,与传统的集中人工评卷相比,可节省近10倍的时间(含差旅途中的时间)。除此之外,采用这种方式还免去了教师的差旅奔波,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集中于教学上,达到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阅卷,除具有上述好处,并对学校教学工作模式产生积极变革外,同样具备网上阅卷所具有的客观公正与科学准确优势,并对提高教学质量、接轨高考模式、降低考试成本及实现成绩数据共享等产生积极的作用。


    (摘自《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14-07-11“集中式”与“分布式”网阅方案比较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上阅卷不但在高考及中考的阅卷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而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区)教育局及中小学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建设县(区)教育局及下属学校的网上阅卷系统模式上,目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县(区)教育与其下属学校阅卷点均拥有相对独立的软件系统模式;另一种是县(区)教育局与下属学校共享一套软件系统模式。前者我们称为“分布式”模式,后者则称为“集中式”模式。

            “分布式”模式在我国已流行多年,大家比较熟悉;“集中式”模式则是最近才有人提出,大家也许还很陌生。为便于大家了解,下面我们将对两者的内涵及其可行性进行比较分析。


    二.“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内涵

            1.“分布式”模式内涵

            所谓的“分布式”模式是指根据需要在县(区)教育局及下属学校阅卷点部署相对独立系统的建设模式。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将网上阅卷系统部署在教育局及其下属学校,每一个学校均可通过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作为教育局统考的远程阅卷点。各学校系统既可作为教育局统考系统的备份,也可独立使用为学校考试阅卷服务。

            2.“集中式”模式内涵

            所谓的“集中式”模式是指在县(区)教育局部署一套网上阅卷系统,下属学校通过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共享教育局网上阅卷系统的建设模式。

            在具体实现上,教育局可通过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使下属学校成为其统考的远程阅卷点,而下属学校也可通过同一网络共享教育局网上阅卷系统,为学校考试阅卷服务。



    三.“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可行性

            根据网上阅卷系统的功能及其应用特点,我们拟从技术、投资、安全及应用几个方面来分析“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的可行性。

            1.技术可行性

            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从纯技术的角度上看,“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在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其必然要与其它技术或条件并存,网上阅卷系统也不例外。若考虑大多数教育局及学校现有的技术与物质条件,“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的技术可行性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全面分析这两种模式技术的现实可行性往往需要结合投资、安全及应用等方面的因素。

            2.投资可行性

            任何项目的投资可行性都与项目建设目标密切相关,我们对“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的投资可行性分析也是基于预定目标进行的。

             预期目标:

            A、实现全县(区)各类统考、统测的网上阅卷与统计分析;
            B、确保所属重点或条件具备的学校正常使用网上阅卷系统。

            【1】“分布式”投资分析

            ※鉴于:
            A.学校独立考试或全县(区)某一年级或学科的统考,“分布式”系统需要同时处理的考试数据量都不大(一般单次不超过3万人);
            B.存储容量最大的考生答卷图片全都采用“本地化”处理,没有远程大数据量传输的要求。

            ※结论:
            “分布式”系统对阅卷服务器、支撑软件及网络环境等要求不高,教育局或学校在建设网上阅卷系统时,一般无需购置额外的硬件和软件,也不必大规模改造现有网络,故建设投资较小。

            【2】“集中式”投资分析

            ※鉴于:
            A.“集中式”系统必须以全县(区)在校学生和在编教师的最大容量设计,其必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B.存储容量最大的考生答卷图片无论是学校考试,还是全县(区)统考都必须通过网络远程传输,且传输的时间相当集中。

            ※结论:
            “集中式”系统对阅卷服务器、支撑软件及网络环境等要求很高。要使所建系统达到建设目标,教育局或学校不但需要购置高性能服务器及支撑软件,而且还需要投入巨资进行网络改造,因而建设投资巨大(需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入)。

            3.安全可行性

            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系统的生命,不安全或不可靠的系统比没有系统更糟糕,因此,系统安全性是建设系统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1】“分布式”系统安全性

            由于“分布式”系统结构合理、部署简单、维护容易,且没有大数据量远程传输的要求(几乎都是“本地化”处理),因而系统的安全性较好。

            【2】“集中式”系统安全性

            由于“集中式”系统庞大复杂、牵涉环节多、维护要求高,且经常性需要大数据量远程传输(学校没有“本地化”处理能力),因而系统安全性较差。

            4.应用可行性

            建设系统的目的在于应用,无论是技术上的 “不能用”,还是不符合需求的“不愿用”都将是系统建设失败的标志,因此,系统的可应用性强弱是我们检验系统建设的成败重要标准。

            【1】“分布式”系统的可应用性

            从技术层面上看,“分布式”系统具有的结构合理、部署简单、维护容易及安全性好等优点,且经过了无数成功案例的验证,其可用性是不容置疑的。

            从需求层面上看,“分布式”系统具有的既可集中又可分散,既能统一又能独立的优势,决定其可充分满足教育局(共性)和学校(个性)各类考试阅卷与统计分析的需要。

            【2】“集中式”系统的可应用性

            从技术层面上看,“集中式”系统虽然理论可行,但因其存在系统庞大、部署复杂、牵涉面广、维护困难及安全性差等问题,且至今尚未有成功的案例,因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存在难以预见或控制的问题。

            从需求层面上看,“集中式”系统即使能解决教育局统考的网上阅卷与统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但却不能很好地能满足学校考试阅卷与统计分析的个性化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A.考试保密性问题得不到解决

            由于“集中式”系统要求各学校的考试阅卷必须在统一的系统进行,且各类考试数据也必须存在统一的数据库,即使人为可以在系统上设置各种安全措施,但其保密性仍然会存在让学校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在学校之间存在竞争的今天,学校对此的顾虑将难以消除。

            B.自主考试安排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采用“集中式”系统进行网上阅卷与统计分析需要涉及到教育局的人员、设备、系统及网络等诸多方面,因而学校能否按计划进行考试、阅卷与统计分析就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方面决定。特别是一些不可预见,且可能导致计划不能按时完成的因素存在,学校的自主考试计划将难以确保得到实施。

            C.考试灵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集中式”系统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决定了必须对各学校实行统一的编码、控制与管理,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往往会在特定时候采用特定的方式进行考试、阅卷与管理。尤其是存在借读生(无学籍)和考生考号随时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集中式”系统必然对学校考试的灵活性造成一定的限制。

            D.安全性问题让学校难以放心

            由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性强,因而时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系统、设备、网络的安全问题不但会对计划中的考试、阅卷与统计分析造成影响,而且还会给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带来冲击。

            基于上述的原因,我们可以判断,“集中式”系统在学校级考试阅卷应用的可行性不大。

            5.支持与服务可行性

            网上阅卷系统是一个技术含量高,且与设备、网络密切相关的软件系统。无论是系统的管理、系统维护还是对操作使用者的支持都离不开人,因此,对系统投入运营后 5的支持与服务投入同样是系统建设必须考虑的因素。

            【1】“分布式”系统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分布式”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决定了它无需配置专业维护人员及服务“本地化”的优势,这不但可避免建设单位增加人员编制的问题,而且也可大幅提高服务的效率。

            【2】“集中式”系统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集中式”系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其必须配置专业的维护队伍,增加信息中心的人员编制。即便如此,全县(区)统考或学校级集中考试的支持也难以到位,其服务质量与效率也将受到维护人员数量及素质的影响。

    四.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从技术、投资或是应用的角度考虑,“分布式”系统都有比“集中式”系统更强的优势,其可行性也大大高于“集中式”系统。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分布式”模式建设网上阅卷系统是目前县(区)教育局与下属学校共建的最佳模式。

    【以上分析谨供项目决策人员参考】

    五、“分布式”模式与“集中式”模式对照比较表

    序号
    比较项目
    “分布式”模式
    “集中式”模式
    1
    技术可行性
    理 论 上
    理论可行
    理论可行
    现 实 中
    一般的设备及网络均可满足
    需要高性能设备、软件及网络支撑
    2
    投资可行性
    设备投资
    基本无需
    需要购置高性能服务器及网络设备
    软件投资
    基本无须购置支撑软件
    需要购置高性能支撑软件及数据库
    网络投资
    基本无需改造
    需要网络改造,确保带宽及稳定性
    3
    安全可行性
    理论与现实
    较好(简单+本地,安全性好)
    较差(复杂+远程,故障点多)
    4
    应用可行性
    教育局统考
    完全可行
    理论可行
    学校级考试
    完全可行
    理论可行,但影响因素诸多
    5
    工作可计划性
    教育局统考
    可计划性强(有备份机制)
    取决于系统、设备及网络的稳定性
    学校级考试
    可计划性强(在校内完成)
    取决于系统、设备及网络的稳定性
    6
    支持与服务
    理论与现实
    支持到位,服务效率高(学校自我完成)
    难到位,效率低(需要教育局人员支持)

    ※说明:支持理由参见《“分布式”与“集中式”网上阅卷系统比较分析》的相关描述。


  • 2014-07-02跨地区联考网上阅卷的积极意义

    浙、湘、闽多校联考应用见闻

    卓松生 伍杰


            为切实做好高考前的教学诊断,统一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基准,各级教育局及各类联考学校纷纷举行诸如高考模拟考、省市质检考及多校联考等统一考试,以期通过“统一命题、分散考试、集中评卷与整体分析”的方式达到为后续教学提供查缺补漏依据的目的。组织各类统考、统阅与统分(统一分析)工作,对教育局而言也许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其拥有行政及经费资源的优势。但对于一般的联考学校,由于受地域及经费条件的限制,实现统考、统阅与统分则相当困难。即便是采用“轮流做庄”方式,庞大的差旅费开支及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也在所难免。

            为解决跨地区联考集中评卷面临的问题,国内不少从事网上阅卷系统研发的公司都曾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受技术(低分辨率图像的精确识别技术)及网络(互联网带宽窄、网速低、不稳定)条件的限制,始终未尽人意。直到2006年广州全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推出新版网上阅卷系统后,制约互联网远程网上阅卷的难题才得到彻底解决。为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网上阅卷的应用模式及其意义,以下将通过浙江、湖南、福建等地联考学校的实际应用加以说明,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分散扫描、分散发布”的互联网远程网上阅卷模式

            杭州市学军中学、慈溪市第一中学、金华市第一中学是分布在不同地市,且是相隔数百公里的浙江省重点中学。2010年4月,为在高考前对各校高三毕业班教学情况进行诊断,举行了三校联考,并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跨地区远程网上阅卷。以下是本次联考的命题、考试、阅卷与统计分析情况介绍。

            1.考前准备:本次联考由三校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考生考号按照网上阅卷规则编制。考试答卷由各校采用70克普通纸利用速印机双面印刷。

            2.答卷扫描:三个学校各自负责本校考生的答卷扫描,即利用高速扫描仪及全通纸笔王网上阅卷系统的扫描识别软件将考生答卷扫描到系统服务器,并在自动完成客观题评卷的基础上形成供主观题网上评卷使用的电子化答卷图像。

            3.图像传输:各学校完成本校的答卷扫描及校验工作后,通过各校的系统将考生的答卷图像及信息进行随机处理。然后根据阅卷安排,各校按题目或题组方式进行任务拆分和图像切割,并通过互联网将相应的评卷任务(数据及图像)发送至负责此题评阅的学校。

            4.主观题网上评卷:为确保每个题目评分标准的统一,本次联考采用按题目或题组分工的方式阅卷,即每一学校负责若干题目或题组的评阅。各校教师通过网页浏览器登录本校内服务器完成网上评卷工作。

            5.统计分析与评价:阅卷结束后,各校的评卷结果数据汇总至其中一个学校进行集中的统计分析,并由系统生成包括学校、班级、个人和科目、题目、小题在内的各类统计分析报表。此外,通过难度、区分度、信度及效度等指标分析,系统还对本次联考的命题质量及各校教学情况作出了科学评价。

            与此类似的,湖南省岳阳县一中、澧县一中和石门一中等重点中学也于2010年4月中旬采用相同的方式完成了高三年级的联考网上阅卷与统计分析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 “分散扫描、分散发布”的互联网阅卷模式对网络要求相对较低,比较适合于区域跨度大(不同地市间)、互联网条件不是很理想的联考远程阅卷。

    二、“分散扫描、集中发布”的互联网远程网上阅卷模式

            为进行高考前的教学诊断及更好地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福建省长乐市一中、福清市一中和平潭县一中于2010年5月中旬参加了福州市举行的高年三级质检考试。尽管这三个学校与浙、湘两省联考学校在阅卷安排及运作模式上不同,但由于都是采用相同的系统(均为全通纸笔王),因而考前准备及答卷扫描工作大同小异。为节省篇幅,以下将省去两者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1.图像传输:与浙、湘联考学校的实现方式不同,福建联考学校采用的是分散扫描、集中发布方式,因而在答卷扫描完成并校验无误后,各校将答卷扫描图像通过互联网汇集到其中一个学校,由该学校集中进行答卷图像整合、切割及统一发布。

            2.主观题网上评卷:各校考生答卷传输完毕并对外统一发布后,分布在各联考学校的评卷教师即可使用网页浏览器通过互联网远程登录阅卷服务器。此时,系统将根据阅卷安排及相关授权向评卷教师随机发送评阅题目或题组,直至评卷工作完成。

            3.统计分析与评价:阅卷完成后,由负责阅卷发布的学校完成整体的考试数据统计,并将统计分析报表发送至相关学校。

            这种“分散扫描、集中发布”的互联网阅卷模式,对网络的实时依赖性较高,比较适合于同一地区内的、互联网条件相对较好的联考远程阅卷。

    三、应用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联考远程网上阅卷的积极意义

            利用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联考远程网上阅卷,无论对节省教学成本,提高阅卷质效,还是对提升教学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节省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节省教学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全通纸笔王网上阅卷系统支持60克以上普通纸双面速印或胶印主客观题合一的答卷,免去了使用OMR阅卷机时对精致答题卡的依赖;二是省去了跨地区联考集中人工阅卷的庞大差旅费用。

            以全科考试为例,前者可使每个学生节省0.5至0.8元(具体视考试科目数而定);后者如以一个年级60个教师计算,一次的集中人工阅卷差旅及补贴费用将超过2万元。按一年四次计算,应用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联考远程网上阅卷每年可节省的费用将达8万元以上。

            在教育经费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将节省下来的考试与评卷费用用于教学更为迫切需要的地方,对提高办学效益意义重大。

            2. 提高阅卷质效,减轻教师负担

            网上阅卷的客观公正性保证、多评误差控制及一致性检查等功能,对提高阅卷的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网上阅卷免去了人工阅卷对纸质答卷的翻阅、流水线评卷中间等待及加分、登分与统计分析等复杂操作,使阅卷的整体效率数倍提高。

            与跨地区联考集中人工阅卷方式相比,应用互联网实现远程网上阅卷的效果更为显著,因为它不但节省了教师出差途中的大量时间,而且还免去了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教学上,达到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提升教学水平,接轨高考中考

            网上阅卷系统完善的统计分析功能不但可以针对学校、班级、个人及科目、题目、小题(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而且还能通过对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指标分析,对命题质量及各校的教学水平作出科学的评价。一方面,其分析结果可为教学诊断和针对性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结果的应用将对提升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前面,我们对利用互联网实现跨地区联考远程网上阅卷的应用模式及其在节省教学成本,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作了简单的介绍。就互联网固有的特性及普及优势而言,我们相信,作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互联网对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将日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2014-06-30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初探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而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动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普及”走向“提高”,从“发展起步”走向“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分析与评价,并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不但是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而且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教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以下我们将就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颁发了关于新课程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文件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教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测量与评估数据支撑,人工操作的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其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原有教育体制的局限及信息技术在这一领域应用的相对滞后,致使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使是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也是近2-3年伴随着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诞生才得以真正启动。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投入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方面的资金增幅每年都在300%以上,部分地市、县(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也相继建立了起来。

    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必要性

            严格说来,教育质量包括教育课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内容,其中涉及众多的因素。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抓好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工作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对教育过程的质量测量、分析评价等手段才能得以较好的实现。

            然而,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一方面,需要大量能真实反映学生受教育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对学生学业质量及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的平台。无论哪一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相当庞大而复杂,因而人工操作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于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应用不断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成熟而诞生的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其强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功能,不但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也奠定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不但可实现对考试成绩及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与统计,而且还可实现对科目、题目、小题(知识点)得分情况的详细分析,如再结合其对命题质量的分析功能(如难度、信度、区分度、效度等指标分析),要实现对教学质量科学、全面的评价将变得非常简单而容易。

    四、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的主要环节

            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要、工作流程及基本原理上看,其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与教学评估等四个环节

            1、数据采集信息化

            所谓数据采集信息化是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由于实现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需采集的数据量巨大,依靠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式不可避免会存在数据量不足、数据不准确或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利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其客观题自动阅卷功能,不但可实现各类考试的客观题成绩数据自动采集,而且还能实现各种测评及调查数据的自动处理;其网上评卷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主观题成绩数据采集的问题,因而教师的评卷工作将变得非常简单,而且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统计分析信息化

            统计分析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考试成绩数据处理及教学测评数据统计分析的自动化问题。因为数据采集完成后,如果不对其做进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只能是一些孤立的数据。我们只有把这些数据按照教育测量理论关联起来,并用于教学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于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要实现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我们只要按照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即可。

            3、跟踪监测信息化

            所谓跟踪监测信息化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数据的动态监测。因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把历次的考试成绩、测评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放在同一平台上分析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过程的变化,满足教育发展性评估的要求。

            跟踪监测过程的信息化主要涉及对跟踪监测数据的加工与处理问题,因此,只要跟踪监测内容及方法一旦确定,再按照跟踪监测的需求设计相应系统或功能模块即可实现。比如,通过数学建模,把教育过程中各种研究对象多维地展现于监测体系中,并使之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以达到动态反映各类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变化的目的。

            4、教学评估信息化

            由于“评估”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在教育评估过程中必然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难以建立一套标准的体系,尤其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获取的评估数据,我们不能简单地应用于具体的评估工作,需要按照一定流程、法则及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以使评估结果更好地反映教育的真实情况,达到教育评估的目的。

            教学评估信息化实际上就是按照上述要求,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以实现的过程。对于已相当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可以说,这样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继续向前推进,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信息化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得到广泛应用。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目前在第35 跳转到第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法律申明|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22 广州全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6086365号-1  Designed by Wanhu